西周、西汉、唐代三朝建立之初,统治者都十分注重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所得到的启示,以此作为制定基本国策和重大举措的指导原则之一,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先后出现了彪炳于史册的“成康之治”“文景之治”“贞观之治”。这充分表明,西周、西汉、唐代之盛同总结历史经验之间,自有一种内在的联系。正是这种联系,滋养着、推动着现实的发展。同时,我们注意到,与这一趋势相伴而行的,是史学的成长和发展。史学成为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主要纽带,是现实中的人们认识历史及其价值的主要路径。在这方面,清代史学家王夫之的《读通鉴论》做了深刻的阐述。他对“资治”的底蕴提出了这样的见解:
然则治之所资者,一心而已矣。以心驭政,则凡政皆可以宜民,莫匪治之资;而善取资者,变通以成乎可久。设身于古之时势,为己之所躬逢;研虑于古之谋为,为己之所身任。取古人宗社之安危,代为之忧患,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;取古昔民情之利病,代为之斟酌,而今之兴利以除害者在矣。得可资,失亦可资也;同可资,异亦可资也。故治之所资,惟在一心,而史特其鉴也[24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