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所谓“间岛问题”的复杂性,更兼日本当局的唆使和阴谋,在历史上珲春地区的汉、朝鲜民族之间发生了一些不应该发生的误会和冲突。如何真实而又适度地反映这一历史遗留问题,确实是件棘手的事。李辉英的《万宝山》对类似问题是“始终注意避开两个民族间的矛盾纠葛”[3],这显然不失为一种办法,但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或更能符合历史真实的办法呢?
骆宾基,一个从小即耳闻目睹有关汉、朝鲜民族冲突事件的珲春人,他深深懂得中朝冲突是不该发生的误会,如反映在作品中也许会是一个与抗日主旋律相悖的“不谐和音”;然而作者却颇有回天之力地将这一“不谐和音”伴随着抗日主旋律奏出,出乎意料竟产生强烈的和弦效果。这“和声”的产生,我认为有以下因素:
(一)作者始终把抗日作为中、朝人民共同的战斗目标。如在一场与日军的战斗后,朝鲜青年捡走了日军丢下的武器;不管这是“捡洋捞”还是劫机枪,有一点可以肯定,朝鲜共产党用它是要打击日军。而东北义勇军方面少数人的狭隘民族意识,特别是季伟刚的个人主义和私心导致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枪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