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最后一首旧诗是《亥年残秋偶作》,是写给好友许寿裳的。许寿裳在《〈鲁迅旧体诗集〉跋》里说:“此诗哀民生之憔悴,状心事之浩茫,感慨百端,俯视一切,栖身无地,苦斗益坚,于悲凉孤寂中,寓熹微之希望焉。”然而对本诗的解释大都脱离鲁迅知心好友的概括,从社会写实的角度,说本诗是写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就像肃杀的秋天一样,而所谓春温也是对现实的粉饰,接着就是描写日寇入侵国民党政府大批官员纷纷南撤的“走千官”,而人民却生活在无衣无食的水深火热之中,所有的空想换来的都是牙齿在寒风中打颤……细读本诗,社会写实说很多地方不好解释:如果说本诗写国民党的肃杀统治,那么为什么首句用了“曾”字,是不是意味着现在变好了?将“老归大泽菰蒲尽”解释成人民在水深火热中饥寒交迫,为什么只有老人没有吃的?“沉百感”的人又是谁?许寿裳解释本诗的所有词汇都落在作者的主体上,是鲁迅在“哀民生之憔悴”,状的是鲁迅“心事之浩茫”,“感慨百端,俯视一切,栖身无地,苦斗益坚”的人也是鲁迅,“熹微之希望”的还是鲁迅。因此要将本诗解释得当,首先就应该以“主体表现说”颠覆“社会写实说”,因为这首诗是本来就是一首杰出的抒怀诗:
相关影视:印度电影解说合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