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此,二程认为,人性本来是善的,而恶是由于气禀所造成,气禀之性是可以而且应当通过修养来改变的。所以,二程又十分重视人性修养问题,其落脚点就是“变化气质”。二程认为,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,能改变的只是气质。程颐说:“形易则性易,性非易也,气使之然也。”[125]如何变化气质,进行人性修养呢?大凡二程提出了积学明理、持志养气的方法,也就是存理、明理,去私、去欲,以义理胜气,等等。
程颢、程颐在社会历史观方面,基本上继承了先秦儒家学派“法先王”的观点。只不过他们又与其天理论结合起来,使这种观点进一步奠立在天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上,对“法先王”的历史观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发挥。
三、朱熹:理学集大成者
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。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对程颢、程颐的“伊洛之学”的继承和发展。因此,常常合称为程朱理学。
朱熹像
朱熹(1130—1200年),字元晦,亦字仲晦,号晦庵、晦翁,别号紫阳。祖籍徽州婺源(今江西省婺源县),因其长期居住在福建,并在建阳考亭(今属福建省)讲学,其学派遂称“闽学”,又叫“考亭之学”。
理气论是朱熹理学的理论基石。朱熹对于“理”、“气”及理气关系问题,比二程有更为缜密的论述。朱熹对于“理”,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