奴家的丈夫怎还不回来?
当兵啊,一去三年整……
这样的岁月怎么叫人挨?
…………
二更里来,月亮照满窗,
悔不该嫁了一个当兵的郎!
当兵的人儿是东啊流的水,
只要离家哟!就没有个还乡……[11]
骆宾基在自传体长篇小说《幼年》中回忆道:在东北,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受重视。由于气候的关系,东北一年四季分明,春种秋收,夏日间歇。到了冬季,天寒地冻,大雪封门。可冬天虽然寒冷,却是农闲的时节了,也是人们最悠闲的季节。在这个季节里,人们喜欢围坐在热炕上或火炉旁边,说家长,道里短,讲鬼神故事,谈一年的收成。也恰在这个寒冷的季节,人们会迎来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——春节。一到腊月,人们就开始办置年货,这叫“傍年备节”。特别是到了小年(腊月二十三)以后,蒸糕蒸枣馒头,做豆腐,?冻,烀肉,家家忙得不亦乐乎,屋外冷屋里暖,孩子们在外面冻红了脸和耳朵,跑回屋里吃一口大人刚做出的平时吃不到的东西,掀开厨房门帘时一股热气呼的一下冒出,眨眼间孩子又跑到冰湖上打哧溜滑爬犁去了。除夕要祭神,大年初一给老人拜过年后,午餐是鸡冻、海蜇、猪肚和猪冻,待客时的食物还有冻梨、香蕉糖、花生等,自然是少不了桔梗酒。还有“二月二”(“龙抬头”),过这个节有一个仪式,大人在院心地上画出三五个大圈,当作粮仓,同时要画上粮仓的门,门要刚好对着自己家的门,然后在每一个圈子中撒把粮食,象征这一年会有好收成。新年宰的猪的猪头要特意留在这一天吃,预示着新一年的开始。这一天的饮食,除了过年时吃的正菜以外,还有猪肉炖海带和粉条等炖菜,腌菜如手腌蒜茄子,豆瓣酱。还可以依据各家情况置备些小菜……这样的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细节让东北人备感亲切,也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。当然,东北流亡作家的作品中穿插了大量的东北民俗,也是一种隐蔽的抗日策略,他们通过描写民俗含蓄曲折地表达了民族感情和乡土情怀。